官瘾蔓延校园,该敲响警钟
近日,北京《法制晚报》就小学生当班干部的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向北京市海淀、朝阳、东城、丰台、石景山5区中的10所小学发放问卷,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有接受调查的小学生认为:“班干部就是管人的”,因此当班干部“威风”、“过瘾”。
如此多的“小官迷”到底怎么产生的?在孩子的眼里官员的权力是什么样的“法宝”?官瘾蔓延校园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危机?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澄清以上问题,再寻解决之道。
官瘾蔓延校园的缘由。从历史上说,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古语有云,学而优则仕。从社会现实上说,公务员待遇提高、官员特权形成的社会效应,导致绝大多数人认为:当官是件好事,当官的是最有出息、最有本事的。诚然,这种观念无可避免的渗透到了背负着千家万户殷殷期待的孩子们身上。于是乎,以长大做官为远大人生抱负、以在班级担任干部为近期目标的“小官迷”们就粉墨登场了。
在孩子的眼里,官场是什么?是威严富贵场。权力是什么?就是啥事都好办,是能摆平一切的法宝。孩子们耳濡目染大人世界中官场的梦幻,极易产生盲目的攀比心理,扭曲他们的人生志向。于是乎,长大想当官,现时要官当,迫不及待,从小就执着走官路的“小官迷”就比比皆是了。
孩子心智的成熟得益于社会的进步,信息多元化,铺天盖地的知识来源全方位打造下,孩子们的心理成熟度越来越高。孩子长大总要通人情、谙世事,这本无可厚非。但在“迷官”这个问题上,社会建设实质和现实存在一定偏差,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官瘾蔓延校园现象是潜在的社会人才危机,应该敲响警钟了。
如何遏制官瘾在校园蔓延,有必要明确三点:
一是官员权力为谁所用?官员权力不归个人所有,它是以单位为组织,代行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哪来的?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权力私用的行为是违法违纪的,是应该受到处理的。
二是当官为的是什么?一句俗语说的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为的是啥?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实现自身价值;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为人民服务,为父老乡亲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三是当官是不是证明成功的唯一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官无疑是证明做人成功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只要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就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何必都挤官场这座独木桥,官场的容纳量也是有限的啊。
官瘾蔓延校园折射的是社会价值观,尤其是在孩子眼中、在学生群体里,对官场对官员的认识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官瘾蔓延校园不遏制,危及的不仅是社会观念,更是人才建设的隐患。各级各部门有必要出台制约机制,有责任遏制官瘾蔓延校园,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让孩子家长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误区所在,及早纠正,教育培养出心智健康、积极向上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