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当前物价问题?
“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继7月、8月和9月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连创新高之后,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0%,涨幅比9月份扩大0.8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上涨31%,创下25个月来的新高。
“蒜你狠”“棉花掌”……这些网络热词折射出在涨势较快的物价面前,老百姓承受的生活压力。CPI这个经济学专业名词一夜之间也开始成为坊间流行词汇。
物价是怎么涨起来的
为什么物价尤其是关系民生的一系列农副产品价格,会在2010年全面突涨?
为探寻答案,多家媒体记者深入一线,一路跟踪农产品产销各个环节。一篇《棉衣自述:我是这样涨起来的》的文章,从棉花的种植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讲述了“棉衣”价格上涨的原因:人力成本比去年翻了一番———生产成本提高,以水费为例,每亩地水费增加50%———两个月中,棉花价格涨幅达76%;皮棉价格涨幅70%———棉纱涨了一倍———面料能不跟着涨吗?
文章说,排除气候等临时因素外,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过多经销环节,以及人们普遍对农产品通胀预期等原因,促成了以“棉衣”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而记者在多个蔬菜、粮食种植基地的采访,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
但是,更多的经济专家学者则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征,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从内部环境看,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加上原材料进价提高,企业资金成本高涨,汇率风险加剧,以及土地、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成本上涨,进而带动产业链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近年来,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国家一揽子振兴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摆脱危机阴影,宽松货币政策逐渐显现一定的负面作用,其中之一便是通胀水平上行。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各国量化宽松条件尤其是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计划,将继续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构成上行支撑,加大了国内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就认为,美联储超发货币,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对于像中国这种依赖海外资源市场的国家而言,肯定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还提到了热钱炒作的因素。他说,今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是资金在里面炒作,出现了囤积居奇、恶意炒作的企业。
尽管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供需关系、耕地减少、气候因素、商业化程度,尤其是实施调整收入结构的战略等因素,已促使中国农产品价格面临重估。
稳定物价,中央打出“组合拳”
民为食为天。物价,是当前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成为各级政府案头的第一要务。进入11月中旬,中央接连打出稳定物价政策“组合拳”。而且,和前半年“管理通胀预期”的措辞明显不同,稳定物价已被提升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
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区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9天内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跟以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所区别的是,连续两次上调,不仅仅具有金融货币工具的意义,而是直接指向了“遏制物价上涨”。
11月20日,国务院重点针对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价格的稳定,颁布稳定物价的16条措施,被称为“国16条”。16项措施以增加市场供给的产业调控政策为主,辅之以价格体系监管、社会保障联动、行政责任落实等硬措施。
11月底到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商务部、民政部、工商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兵分六路,分赴18个省区市督促检查工作。
与此同时,七部委联手出击,遏制物价。
财政部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
铁道部承诺克服运力紧张等困难,全力保障煤炭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
农业部提出,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抓好冬季蔬菜生产,增加越冬蔬菜供应。
商务部制定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方案,对蔬菜价格实行每日监测,并及时进行储备投放。
工商总局明令,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
国家粮食局派工作检查组分赴秋粮主产区指导,加大政策性粮食市场投放力度。
截至11月26日,为增加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国家各部门已向市场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3400万吨。
各地政府也将平抑物价作为当前重要工作,各省市“一把手”纷纷深入一线调研,亲自参与平抑物价的政策部署。一系列稳定物价新政开始出台———
上海加强市场价格巡查,重点维护粮、油、肉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秩序。另外,社会救助、保障机制的完善同步推进。
从即日起至明年春节前,吉林省物价局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价格大检查。
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稳定消费品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明确提出,涉及群众生活的收费项目,近期一律不准提价。
……
稳定物价,信心贵比黄金。
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文称,目前我国社会总供需基本平衡,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政府调控手段日趋完善、经验不断丰富,“我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表明了中央对稳定物价的坚定信心和坚决态度。
物价,民生问题的“晴雨表”
莴笋0.6元一斤,此前被炒高的西红柿已经降到一斤1.2元,上月曾创下8元/斤天价纪录的菜心,现在零售价每斤只需不到2元……在广东省东莞市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元菜”再次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11月中旬以来,监测的13种主要蔬菜全国平均价格持续下降,截至27日累计降幅已超过8.0%,价格同比略有下降。其中,菠菜、油菜、生菜、四季豆、黄瓜等部分蔬菜价格同比下降明显,降幅均在一至两成之间。
从中央到地方,在中央组合政策和各级政府直接干预下,各地主要农产品价格应声回落。
在经济学上,与就业形势报告(非农)结合在一起,CPI是金融市场上被仔细研究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它获得关注的原因显而易见:通货膨胀影响着每一个人,它决定着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极大地破坏着个人或企业的投资,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而且,对通货膨胀的展望有助于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
正因为如此,物价,不仅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更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敏感、最重要的第一民生,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和社会稳定,是民生问题的“晴雨表”。
11月11日开始,新华社连续播发四篇新华时评,提醒“涨价压力下民生最重”,将之上升到“是对各级政府民生情怀的考验”。抑制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已经成为一种必须,成为检验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试金石。
尽管此次物价上涨可以从结构性、输入性以及成本推动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解释,但专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超量货币刺激了经济回升和通胀预期,却没有给老百姓带来收入的相应增长。因此,在中国市场化进程加速、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当下,治通胀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于短期内缓解民众生活压力需要平衡供需关系,但长远地稳定价格预期则需要停止超发货币。更重要的是,只有让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相匹配,缓解地区间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让民众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真正对抗通胀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
对此,专家认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心头装着百姓冷暖,敢于作为、善于作为,才会最终取得调控的效果。(易家言)
链接:
稳定物价 专家支招
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两拳”出击。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学工:
当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市场交易的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与以前相比,农产品的交易更趋向于专业化,但是相关机制还不健全,容易让投机者有机可乘。因此,政府的监管机制和调控方式也要跟着改变,将价格调控的短期举措和长远机制建立相结合。
经济学博士马红漫:
要想抑制物价上涨的态势,单纯依靠产业政策鼓励增加生产供给规模仍显不足,未来的调控政策需要努力修正市场通货膨胀的预期。一方面要从宏观货币政策入手改变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对政府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公共资源品等价格领域,应采取“缓涨慎涨”的调控政策;再者,对农产品市场供给增长趋势进行权威分析预测,缓解公众恐慌购买情绪,同时抑制游资借机进行市场炒作的行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
当前应坚决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宁可提高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也不宜过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有鉴于此,建议明确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将3%至4%作为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目标区间和警戒线,央行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力争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控制目标相吻合,通过自我约束规则的建立和执行,实现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促进物价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