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典】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战国《商君书·定分》 【注译】官吏和民众要想知道法令,都要去问法官。这样的话,全国的官吏和民众就没有不知道法令的了。 【解读】守法的前提是知法懂法。教导官吏和民众懂得法令,回答官吏和民众有关法...[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29
-
闲来无事,学习几篇书法作品,无意中发现“贪”字与“贫”字竟有几分神似,不禁想起明代学者陈继儒所著《安得长者言》中最短的那句格言:“贪字近贫”,意思是说:贪婪成性的人最后会被无止尽的欲望所吞噬,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身败名裂而一贫如洗。这句四字箴言小中见大,发人深省。 想...[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29
-
公众的“嘘声”,是对干部选任的“监督之哨” 近期,几则消息引来社会热议。湖南湘潭市岳塘区任用90后副局长,曝光后发现确系违规;山西长治提拔80后副处级干部,则因及时澄清质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群众的质疑、舆论的热议,有可能说中要害,也有可能怀疑错了、让当事人受到...[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23
-
著名诗人歌德写过这样一句诗:“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和行政监督的专门部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认真做好“加减乘除法”,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一要算好“加法”,加...[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21
-
据5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5月11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崔海容表示,过去30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其中465人是省部级官员,仅2003年到2011年9年中,因贪腐被移送司法机关的就有42000余人。崔海容称,民众对防治腐败成效满意度由2003年的51.9%上升到2011年的72.7%。 “防...[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16
-
【原典】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 【注译】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又怎么能让别人接受批评呢? 【解读】这是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近臣所作的训示。唐太宗认为:“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他常...[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16
-
“雅贿”是行贿者为了讨好附庸风雅的官员,在贿赂方式上产生的新变种。它是一改以往直接送真金白银、香车豪宅和有价证券等传统做法,而是投其所好,摇身变成玉器、青瓷和名人字画等“雅品”,使得行贿受贿变得更具隐蔽性。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生检饬,难盖一事之愆。”意思是,...[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14
-
尽管国家频繁下发治理公务接待问题的文件,但公款吃喝乱象依然久治难愈。有学者认为,应制定全国统一的接待标准,同时严格审核,进行有效控制,并公开接受监督,对违法者严格问责(据5月3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狠刹公款大吃大喝歪风,并采取了诸如纳入预算、集中支付...[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10
-
【原典】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 ——春秋《管子·任法》 【注译】全句意译为:贤明的君主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制定明确的法律并且坚持执行;二是制止民众损公利己的行为,并使他们为君主效力。 【解读】要做到依法治国,首先要“明法”并持之...[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10
-
“长治公考舞弊者入刑,让‘招收公务员徇私舞弊罪’真正走入公众视野,也让公众有了从严治考、以法治考的期冀。”时评作者练洪洋在题为《“公考舞弊”入刑能否震慑“萝卜招聘”》的时评中写道。 由于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长治公务员考录体检弊案的司法程序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由该案引起的如何确...[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