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江南一寸绵
一部《十五贯》,牵动万人心。为民伸冤的苏州知府况钟历史上确有其人。
况钟字伯律,号龙冈,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人。他屡试不中,以小吏起家。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诏选“廉能有为”的官吏出任知州郡长官,况钟经人推荐被任命为苏州知府。他为人精明,办事干练。在任期间,体恤民情,除暴安良,减免赋税,赈济饥民,重才兴学,时称包龙图再现的“况青天”。
整顿政务,除暴安良。上任苏州知府之初,况钟故作愚鲁,表面上对属下吏员的阿谀奉承虚与周旋,暗地里私行察访,周密调查。数月后,相继惩办了包括昆山县知县在内的十一名查有实据、情节严重的贪官污吏,罢免了长洲知县等十几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冗吏,派一批干练能吏接任。顿时,苏州境内“吏民震悚,奉法唯谨”。对于那些虽不直接归他管辖,但在苏州境内作恶的军官和朝廷派出的宦官,他也不畏强暴,敢于打击。例如苏州沿海一些卫、所的官兵,借名巡查河道,有的持械劫掠,危害商旅;有的贩卖私盐,投机牟利;有的打家劫舍,骚扰百姓。况钟将这些为非作歹之将卒一一捉拿,解京法办。明皇帝派往苏州采办用品的太监,在苏州横行不法,肆意勒索,以打骂人取乐,况钟严词以责,毫不恭维。并下令属官见太监不许下跪,不许送礼。在况钟任苏州知府的十余年中,太监和地方将卒不敢公然地猖狂为非,使百姓免受了不少祸害。
减免赋税,赈济饥民。自宋至明,政治局面发生多次变化,造成了官田越来越多,民田越来越少的状况。农民种官田,按私租交税,田赋特别重。交粮时,须按官府规定,把粮食运到指定仓库交纳,耕农每交纳一石官粮,甚至要赔上数倍于税额的运费。再加上官吏徇私舞弊,贪污成风,榨取苛求,无有限制,更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况钟到苏州上任后,多次提出官田减税和豁免欠粮的具体办法,每次都被户部阻挠不准。况钟再三上疏辩争,直到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才得到批准:减去官田租七十多万石,荒田租十五万石;官粮运临清的减去六十万石,运南京的改由驻军到苏州启运。连同其他各项,每年减轻苏州人民一百六十多万石的负担,并永为定制。况钟根据当时的情况,减免欠粮、梭布,免除了子孙世役、马役,从而也多少减轻了穷苦人民租税徭役杂差的负担。宣德八年,况钟奏请皇帝批准,设置“济农仓”。每当春夏之交青黄不接,贫苦农民断炊缺粮的时候,便开仓借贷,每户二石,到秋后归还,不收利息。遇有灾荒,就拨“济农仓”的存粮赈济。宣德八年夏,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四县遭到了严重的水灾,况钟除奏免被淹田地的田赋二十九万多石外,又发放“济农仓”以赈济饥民。宣德九年,苏州府七县遭到旱蝗灾害,况钟又及时发放“济农仓”,救济灾民,免除了许多灾民流亡之苦。况钟还提议“义役仓”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兴学重才,知人善任。况钟任知府后,重修府学破旧房屋。他筹捐一部分银两,重建了府学伦堂、斋廊和学舍等建筑。还拨地作为学田,对贫苦好学的读书人给予救济。当时有个名叫邹亮的书生,德才兼优,况钟不轻信谗言,向朝廷推荐了他。朝廷接受了他的荐举,后来,邹亮官至御史,深孚众望。此外,况钟在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修桥阁,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禁止赌博、宿娼、酗酒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况钟生活俭朴,居处简陋。做官多年,没有添置过田产。进京朝见,清风两袖,从不带丝毫馈礼。他曾向设酒送行的苏州百姓赠诗一首: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