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长廊>详细内容

历史长廊

岚皋民谚廉政思想面面观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0-09-1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陕西岚皋,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廉政思想,并以民谚民谣等鲜活的形式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将廉政思想传扬开来。
    人民历来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深恶痛绝,岚皋百姓以民歌的形式对贪腐恶行进行了深刻揭露和鞭笞。清朝中期流行的岚皋民谣《单看钱不钱》中“有理50板,没理百吊钱,官司展不展,单看钱不钱”,是百姓对统治者权钱交易行为的激烈嘲讽。民国时期流行的《民国农民歌》中“种的庄稼是县长的,养的儿子是老蒋的,养的女儿是官长的,喂的鸡鸭是保长的”,则对赤裸裸的腐败进行了无情鞭笞。而在民歌《十绣》中,“七绣包文正,官司断得清,日断那个阳来夜断罗阴”,则刻画出了百姓心目中一个理想的清正官员形象。在岚皋,广泛流传着关于刘洪刘二虎起义的故事,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与贪得无厌的地主官僚英勇斗争的精神。当年,如果不是岚皋滔河口地主刘二贡爷在连年大旱百姓无法维持生计的情况下逼租,如果没有明朝官吏袒护地主反倒抓刘洪刘二虎进了牢狱,也许岚皋的历史会被重新书写。
     以湖广移民为主体的岚皋人,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巨大力量,许多民谚体现了这一思想。如“打墙怕坏头一板”、“马要看蹄爪,人要看从小”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高尚品格的形成要从娃娃抓起。“小树要修剪,小孩要常管”,则是用大山中最常见的树木生长的基本规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人的发展关键在培养教育。“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跳假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说明了环境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床被子不盖两样人”,则揭示出树立清正家风的重要意义。岚皋人还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说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产生的示范性影响。“身正不怕影子斜”、“山高挡不住太阳”又告诉清正廉洁者不要惧怕恶意中伤,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压力而随波逐流。“马的好坏不在鞍,人的美丑不在穿”,则提醒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别人时要选择正确的衡量标准。“穿破才是衣,到老才是妻”,说明岚皋人十分看重矢志不移的人格魅力。
    自我约束是岚皋人反对腐败、倡导廉洁的重要思想。如“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不钻刺扒,不惹刺挂”,提醒人们要有抵御诱惑的能力,要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品质。“你坐九年金州府,我耕十年不偷牛”、“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则告诫人们要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贪他一斗米,失掉半年粮”、“小洞不补,大了一尺五”、“贪小钱,背大时”更以算“人生账”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诫人们防治贪腐要从细处着手,防患于未然。
    构建良好的监督制约机制是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早已体现在岚皋百姓口耳相传的民谚中。“牛横有牵绳、人横有道理”,如果缺乏制约,任人为所欲为,很容易导致私心泛滥,进而产生腐败问题,但如果有合理的制度限制约束,人就有了健康发展的基础。“田坎服水、道理服人”,“吃要吃米、说要说理”,是岚皋人运用比喻的方式,教育人们做任何事都要遵从机制性的“理”。“长短是个棍、大小是个理”,“无土难打墙、无理难服人”,则生动活泼地论述了制定科学的制度和运用好这些制度在推进事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三人当六面,不怕惹筋绊”凸显了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从反面揭示出相互监督、共担风险和责任的重要性。“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绳绳往往细处断”,告诫人们不要存有侥幸心里,对腐败问题要做到自我防范与社会监督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