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长廊>详细内容

历史长廊

唐太宗讲诚信

来源: 发布时间:2008-11-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施教,见到什么,就以什么为教材,对太子进行教育。见太子乘船,就对他说《孔子家语》中的一段话: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太子在树下休息,就对他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这两句话出自《尚书·说命(上)》。在此处作君主讲。全文的意思是:锯木头靠墨线才能直,国君靠听取臣下的谏言才能圣明。他希望把纳谏作为李唐王朝的一个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唐太宗听取大臣们的批评意见是很恳切的。他经常要求大臣们对他的过失明言之直言无隐。有一次,唐太宗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见,长孙无忌等人说,皇上没有过失。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批评他们说:我问你们,我有何过错,你们却对我阿谀奉承。我想当面列举你们各位的长处和短处,让你们改掉说奉承话的毛病。接着唐太宗说出了在场的每一位大臣的优缺点。
     
唐太宗也有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意见的时候。有一次,河南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皇上修洛阳宫,劳民;收地租,厚敛;民俗好高髻,都是受了宫中的影响。唐太宗很生气,对房玄龄等人说道:皇甫德参希望国家不役使一人,不收一斗租,宫人都不留头发。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满意?魏征谏道:汉文帝时贾谊上书说,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言语不激烈,不能打动国君。所谓狂人之言,圣人择焉,愿皇上裁察。听了魏征的一番话,唐太宗怒气全消。他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不再对皇甫德参的上书愤愤不平。还赏给魏征24匹绢。过了几天,魏征又提意见,说皇上近来不喜直言,虽然接受了,但是有点勉强,不如以往闻过则喜。唐太宗表示虚心接受,加大了对魏征的赏赐。
     
只有唐太宗这样清醒有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国君,才能容忍魏征这样的敢言直谏的大臣。正因为能容得下魏征这样的忠直之士,唐太宗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几位明君中的佼佼者,真正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尚书》中的两句话: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