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长廊>详细内容

历史长廊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南北朝监察制度的强化(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寒人掌权 职卑权大
——南北朝监察制度的强化

修晓波

寒人有了出头之日

南朝官场上的一个大的变化,是世家大族走向衰落,“寒人”登上历史舞台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寒人”指的是地主阶级中的下层,他们没有特权,也沾不上祖宗的光,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机会来临时拚命地往上爬,去争取荣华富贵。

南朝的4个开国皇帝都是寒人出身。比如宋武帝刘裕,年轻时种地砍柴,撒网捕鱼,还做过小买卖。齐高帝萧道成临死时说了一句真心话:“我本是个小老百姓,想不到有做皇帝的一天。”他们深知寒人地位低,做官心切,能卖命干活,又便于使唤,因此做了皇帝后都喜欢提拔大批的寒人辅佐自己,这就为寒人做官开辟了一条途径,监察官的岗位也是如此。刘宋时有一个叫戴法兴的,是会稽郡山阴县(现浙江绍兴)人,出身贫寒。他父亲是贩麻布的,他小时候也在集市卖过细麻布,因为读了一点书,在当地有点小名气。刚步入官场时只在建康(今南京)做一个小小的仓部令史,后来得到宋孝武帝刘骏的赏识,当上了中央监察机构的侍御史,这是监察官中的高级干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纪委常委。唐朝人李延寿写了一部《南史》,其中列有“恩幸传”。所谓恩幸就是皇帝宠爱的人,“恩幸传”里记述了20多人,都是寒人出身,后来都做了高官,戴法兴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监察官威风凛凛

南朝开国皇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花大力气加强监察机构建设。南朝中央监察机构主要是御史台。刘宋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仍是御史中丞,但在权威上超过前代。御史中丞不仅掌管监察工作,还兼任执金吾的工作。执金吾是一个官职,相当于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警备司令,因手执金吾的兵器而得名。御史中丞出门有专道,这可比有专车的特权大多了。朝中百官遇见御史中丞出行,都要停下自己的车马,以示敬意。御史中丞的主要助手是两名治书侍御史,负责监察六品以上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在他们下面是10名侍御史,分管10个部门的监察工作。萧齐时御史台叫“南台”(因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故名),御史中丞也称“南司”。有一个叫江淹的人,做过尚书台的官,后又任御史中丞。当时的丞相(即后来的明帝)在和他谈话中比较了这两个部门首长的不同特点,丞相说:“你过去在尚书省做官,讲究的是宽猛相济而且要适度,即能做到折衷;现在做南台的长官,就是要有威严,能震慑百官。”梁朝御史中丞的权限比宋、齐时更广,地位也更加尊贵,上朝时有10人组成的仪仗队随行。其中8人戴着武官的帽子,套着大红色的袖套。帽子很大,上面插着貂尾作为装饰。他们高举着青颜色的接受检举、申诉的大袋子。另有一人穿着浅黄色的衣服,手里拿着惩罚人的鞭杖,跟在仪仗队的后面。到了宫殿前,8人中有7人高声呼叫着跟随御史中丞入殿,一直到皇宫的台阶下。还有一人因要收拾受理检举、申诉的大袋子,就不跟着呼喊喝道了。这种气派的场面,我们现在可以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看到。但电视剧中出现的多是帝王出行的镜头,没人举着受理举报的袋子,只不过仪仗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一些罢了。在南朝,中央的监察官除御史之外还有尚书左丞。尚书左丞也负责弹劾百官,但职权范围比东晋时大,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都是他的工作对象。宋、齐的时候,还出现过尚书左丞检举控告御史中丞的事,说明他们之间也可以互相监督。

典签官小权大

对地方的监察,南朝的宋、齐都实行了典签制。典签原来是地方上管理文书的小官,和今天的文秘工作者(不是领导的专职秘书)相似。自东汉末年以来,州的刺史演变成行政长官,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出现了断裂层,宋、齐的君主就发明了用典签监视地方官员的方法。

做典签的都是寒人,易于控制。宋孝武帝时,开始直接把典签派往各个地方,有的州派一名,有的州派上两三名,一年几次回都城汇报地方上的情况,任务就是监察诸王和刺史。典签的职位很低,但他们依仗皇帝的信任,可以代替地方官批阅公文,地方官向中央报的奏章也要由典签签字,职权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监察官的范围,比刺史还“牛”。齐武帝的弟弟萧晔做江州刺史时,和典签赵渥之合不来。赵渥之说:“我离开江州,你的刺史也做不成了。”萧晔不信。赵渥之也不多说,回到京城,在齐武帝面前说了许多萧晔的坏话。果然,萧晔的刺史就被撤掉了。典签制的推行,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但也产生了一个弊端,即典签权力太重,无人监督,如果他们腐败了,怎么办?齐永明8年(490年),有人揭发南兖州的典签刘道济贪污赃物价值多达百万,齐帝震怒,杀了道济。第二年,另一个南兖州的典签何益孙也因贪污百万被杀。同一个地方的典签“前腐后继”,真是发人深省。到梁武帝时,终于下决心取消了这一制度。典签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作为监察地方的一种方式,还是很有特色的一笔。

难言之隐如何说

南朝的监察官中很多人都能大胆工作。刘宋初年,孔琳之做了御史中丞,一次他竟然把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徐羡之给检举了,徐羡之请孔的弟弟出来说情。孔琳之说:“我冒犯了当朝宰相,准备一个人来承担罪过,你不应为了我受牵连,何必参与这事呢?”把自己的弟弟给顶了回去。宋武帝为此还特地到史台,表彰了孔琳之。梁朝的张缅担任御史中丞的工作,不畏权贵,敢抓敢管。梁武帝派画工给他画了像,挂在御史台,号召其他的监察官向他学习。还可以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可实际上监察官也有难言之隐,那就是他们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否则就要被罢官免职,这种责任追究可是动真格的。而一旦认真起来,又要遭到权贵的打击报复而丢掉乌纱帽。真是进退两难。南齐有一个叫刘休的御史中丞,对此做过一个统计,他说:“刘宋王朝共60年,担任御史中丞的有53人,每个人平均的任职时间也就一年左右。”根据这个心得,他干了一年的御史中丞,就主动辞职了。

南朝的监察制度是强化了,但南朝4个朝代的寿命都不长,正像黄炎培先生所说的那样,“其兴也氵孛焉其亡也忽焉”。翻开南朝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国皇帝们都是立志有为、能干事的人,而他们的继任者,多是或荒淫残暴或十分平庸,祖辈留给他们的基业被糟蹋掉了。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