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的艰辛 平淡的光荣 ——记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支书王金初
从“英普”到送给总理的鞋垫
英山县309个村,王金初是唯一的女性村支书。这位温泉镇百丈河村的当家人,已经为全村700余人操劳了20个年头。
20年前的百丈河村还是深山特困村,“出门是山,挑驮靠肩,吃饭望天”。如今村人均纯收入从当年的不足600元,增长到6000余元。王金初先后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
金秋时节,记者赴百丈河寻访王金初。眼前的她皮肤黝黑,卷着裤腿,操一口不甚流利的普通话。“你听了不会别扭吧?我讲的是英山普通话,简称‘英普’。”王金初爽朗地笑着。
2008年第一次参加“两会”讨论,王金初一口英山方言,她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云里雾里,还是靠另一位代表替她翻译解了围。她从此苦练普通话。
去年“两会”,“英普”还没练利索的王金初,就干了件“轰动”的事。
第一次亲眼看见温家宝总理,她就送给总理一双绣花鞋垫。“这是村里最年长的89岁婆婆田桂花,特意绣了18天做成的。”总理连声称谢。
今年“两会”,王金初给温总理写信汇报百丈河村的变化。总理百忙之中回信,祝百丈河村民生产进步、生活幸福。回村后,她召开全村开会宣读此信,村民们个个把巴掌拍红了。
有人说,王金初爱出风头。她不在乎:“山区要发展再不能思想封闭,一定要开放开放再开放。”“不能让百丈河人穷一辈子”
村里的大学生村官高金磊说,“拼命三郎”才是王金初的本性。
王金初刚任村支书时,村里负债50万元,无桥无路。此前3年换了5任支书。
她打着手电筒,拄根棍子,翻山越岭,挨家挨户搞调查,几个月都是深夜12点多才回家;为了申请项目,她曾在一名县长的家门口守了一整夜;为了把农产品卖出去,她紧跟客商,甚至客商上厕所时,她也蹲在门外。
由此,“王半夜”、“王蹲点”的名声不胫而走。
便民桥修通了,3道拦河堰建成了,村支部逐渐有了威信。
但当王金初提出调整田地种茶致富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茶叶又不能当饭吃”、“谁动我的口粮田,就跟她拼命”,一些村民思想转不过弯来。
家里的猪、蚕被毒死了,电视机也被人摔坏了,王金初默默地承受。直到1996年3月16日晚,有人趁她外出,竟一把火点燃她家的三间瓦房。
76岁的婆婆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金初,我求你不当村支书了。我是黄土埋到颈上了,可孙子还小,他可要活命啊。”40岁的王金初痛哭流涕。
不服输的王金初第一次动摇了。
第二天,她拖着灌了铅的脚准备离开村庄时,稻场上挤满了自发前来的村民。他们说:“你是好干部,我们真的需要你。”她又一次大哭,不走了。“不能让百丈河人穷一辈子。”王金初没有记恨那些纵火的人,而是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两年后茶园面积发展到350亩,又相继办起了制茶场、砖厂、预制板厂,农民的日子红火起来了。2004年,村里党员牵头办起了特殊的养猪场,80%的分红用于扶持36户特困户、单亲家庭。去年,全村各户入股的万头养猪场投产,田桂花绣品公司也开张了。
百丈河畔耸起了一座移民新村。散居在山顶的129户村民,陆续迁往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居,90%的村民用上了沼气。坚强来自对百姓的爱
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燕山论坛曾邀请王金初讲演。
有一名大学生问她,基层这么苦,这么难,你难道没有烦心的时候吗?
王金初答道,人的一生,困难总是跟着你,就看你坚强不坚强。只要看到村子一天天变美,农民日子一天天变好,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18岁的时候,王金初就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村里30多岁的人,大多数是我接生的。”可长年艰苦的工作,却使她百病缠身。
两个月前,王金初接连做了两次体内息肉切除手术。体检时,医生叹气说,她身上的器官几乎都有毛病。“我一开始担心是恶性肿瘤,心想要是得了癌症,干脆不治了,村里好多规划没完成呢,得抓紧时间干。”王金初一脸坦然。
今年夏天,不少大学生慕名到百丈河村参加社会实践。王金初不厌其烦地教导年轻人:做事先做人,做人不要怕吃亏、怕吃苦。光荣在于平淡,艰辛终能化为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