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三国时期
宪台独立 因事设职
修晓波
曹魏的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后,战事频繁,人心不稳,曹魏因时事而设职,以监察百官,控制豪强世族。诸葛亮在蜀国的为政实践证明,人格力量比虚设的制度管用。
经过黄巾农民起义的打击,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一些豪强地主和世族势力乘机迅速扩张,成为地方的实力派。由于在混战中形成的魏、蜀、吴三国政权都是依靠豪强世族建立起来的,因此三国的统治者一方面必须对豪强世族加以限制,防止他们操纵朝政,同时又必须依靠他们。这就决定了三国时期监察制度的新特点,虽然在形式上与汉朝相似,但在实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地域上看,魏国占据的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魏国境内有十二个州,而蜀国只辖有一个益州,吴国有三个州(也有人认为是四个州)。由此可见,曹魏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与此相适应,曹魏在政权包括监察制度的建设方面也比较完备。因此,本文主要讲曹魏的情况,最后讲一些蜀国的情况。
御史台脱离少府
曹魏设置御史台全面负责监察工作,最高长官为御史中丞。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一度将御史中丞改名为宫正。司马懿曾推荐鲍勋担任宫正,《三国志》的作者还特地解释说,宫正就是御史中丞。不久后,曹魏再次将宫正改为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的属官主要有:治书侍御史,掌管法律,是御史台内的审案官员,地位较高,为御史中丞最主要的副手;侍御史,是御史台派往在京中央政府机构和一些地方的监察官,负责财政、人事、军事等方面的监察;殿中侍御史,专司殿内纠察,每逢朝会时,殿中侍御史就在头上插一支白笔,坐在宫廷大殿的侧阶上执行任务。
殿中侍御史为曹魏时首创,据说这样可以起到震肃百官、以壮皇威的作用。有趣的是,一次魏文帝曹丕上朝,看到大殿的台阶上端坐着一个人,头上还插了一支笔,就问身边的人这是干什么的。身边人回答不上来,还是一个叫辛毗的侍中说:“这是殿中侍御史,头上插的笔是用来举报不守法官员的。”说明曹丕也有糊涂的时候。
东汉御史台的官员,除派驻地方的刺史外只有18人,而曹魏时御史台官员的人数达到23人。另外,御史台的主要变化还体现在隶属关系上。东汉御史台名义上还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掌管宫中服务性事务的部门),曹魏的御史台彻底脱离了少府。这一脱离是我国古代监察体制的重大变革,表明御史台已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
尚书左丞管监察
尚书原系少府属官,负责殿内文书工作,地位很低。到东汉时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日显重要,并有了尚书台的机构。从曹魏开始,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实际上成为最高政务执行机构。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尚书左丞是尚书令的属官,但他的职责是监察包括尚书令在内的尚书台所有官员。尚书左丞取代了原来丞相司直的职能,这是随着尚书台逐渐取代丞相府处理朝政而相应发生的变化。
司隶校尉势力扩大
东汉末年,曹操曾做过司隶校尉。曹魏政权建立后,很重视这项工作。按照级别,司隶校尉排在各部门首长之后,但在朝会的时候,大臣们坐在宫殿的正南门外,这时司隶校尉坐在各部门首长的上首,一个人单坐,比东汉时的“三独坐”更为显要。进入宫殿后,再按职务高低,司隶校尉坐在各部门首长的下首,即回到了自己应该坐的位子上,也不单独坐了。东汉司隶校尉的属官有从事史12人、假佐25人,共37人,而曹魏时司隶校尉属官有从事史、假佐等100人,人数远远超过前代。
校事是特设的监察官
校事这个职官的设置,大概是在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之后。当时战事频繁,人心不稳。同时,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的养子,说起来曹操也是宦官的后代,他的这一出身为世人所不齿,他的对手也总是拿这一点来贬损他、攻击他。所以曹操急需一种超常规的工具,帮助他树立权威,监察百官,控制豪强世族,于是设置了校事一职。校事身兼帝王亲信、监察和军事执法官,能直接向曹操检举不法官员。最初担任这一职务的是卢洪和赵达两个低级官吏。两人中,赵达的作风更加生猛。当时曹军中流传着一句话:“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曹丕称帝后,校事成为正式的监察官,监察对象无所不包,权力更大。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7岁的曹芳继位,大权旁落,校事失去了过硬的靠山。不久,大臣程晓上奏要求取消校事,他甚至把有些地方发生的水旱之灾也怪罪到校事头上。程晓的意见代表了豪强世族的心声,当时辅政的司马懿一心要取得大族的支持,以夺取曹氏政权,便接受了这个建议。
校事一职在曹魏只存在了30余年,但影响很大。今天我们谈论校事这一古代的监察官,应该从昨天的实际出发,曹操身边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没有震慑他们的“杀手锏”,行吗?特殊时期的制度做法不仅要合法,还要管用,即在实践中要行得通、见实效。校事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交叉分工的特殊考虑
御史台、尚书左丞、司隶校尉、校事构成了曹魏时期的中央监察系统,但这四者之间的分工很多是交叉的:御史台负责全部政府机构的监察,名义上还管地方;尚书左丞的监察对象主要在尚书台内,是部门内设的监察官;司隶校尉监察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官员;校事在曹丕时期,监察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除尚书左丞外,其他三套班子基本上是重叠的。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在监察体系内分权制衡,彼此制约;二是随着政治上的需要,须不断强化监察的力量,因为曹魏政权既要取得豪强世族的支持,又要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曹丕接受谏官的意见
值得一说的是谏官的作用得到发挥。三国时谏官隶属于侍中寺,侍中寺是侍候皇帝起居生活和提意见的机构,建于东汉末期,曹魏沿用。侍中就是提意见的官员。《三国志》记载了这么一个事例:文帝曹丕时,辛毗为侍中。文帝想把冀州的10万户世家大族迁到河南去。当时连年天灾,百姓饥苦,群臣都认为不宜搞大规模的搬迁,但文帝的主意很坚决。辛毗和其他大臣一起求见文帝,文帝知道他们想说什么,板起面孔,没给好脸色看,吓得大家都不敢作声,只有辛毗一人敢于说话。下面是君臣间的问答。
辛毗:“听说陛下要让世家大族搬迁,有这回事吗?”
文帝:“你认为我做得不对?”
辛毗:“确实不对。”
文帝:“我不和你议论这事。”
辛毗:“承蒙陛下不嫌弃,让我担任了参与谋划的侍中,怎么不和我议论?并且我所说的并非出于私心,而是在为国家考虑,陛下怎能加怒于我呢?”
文帝自知理亏,不吭声,起身回内室。辛毗跟在后面扯住文帝的衣袖,文帝很生气地一甩袖子,进了内室。过了好一会,才从里面出来。
文帝问:“你为何逼得这么急?”
辛毗诚恳地说:“如果现在大规模搬迁,既丧失民心,又无法安置那些世家大族。”最终,文帝下令把迁徙的人数减半。
侍中敢提意见,帝王先怒而后从之,这个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这里,有两个因素应考虑进去:一个是辛毗为曹操时的老臣,资深望重;另一个是更重要的,即当时处于战争年代,必须君臣一心,共同对外。这是客观环境使然,亦是对皇权的一次制约。当然,曹丕能做到这一步也是不容易的。
豫州经验在实践中不可行
曹魏对地方的监察仍沿用派刺史的做法。魏国共有十二个州,州的“一把手”称州牧或刺史,他们握有监察权,但却是以行政和军事长官的身份对下属进行监察,性质与西汉专职监察的刺史已不相同。监察工作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占有多重地位、甚至抓与不抓,完全因人而异。
曹丕时有一个叫贾逵的人,做了豫州刺史,他就没有忘记自己还有监察的职责,坚持按规矩办事,到任没几个月,就把辖区内二千石以下官员有不法行为的都给举报了一遍,免了他们的职务。当时曹丕刚刚称帝,急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就同意了贾逵的做法,称赞贾逵是真正的刺史,并让其他各州都学习豫州的经验。
豫州经验集中在“察吏六条”上。具体监察的内容为:第一,因官员失职而造成百姓困苦或蒙冤;第二,六百石(县令一级)以上官员的从政情况;第三,为官不廉造成盗贼横行以及基层干部鱼肉乡里;第四,违反农田生产规律,不顾耕耘农桑、捕获鱼猎的禁令,造成对农业的破坏;第五,在推举品行端正、才华突出者时有舞弊行为;第六,不遵守财政纪律,仓库钱谷损耗严重。从立法的角度看,“察吏六条”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其内容比西汉武帝时的“六条问事”还丰富(比如对荐举人才的监察)。但由于曹丕不是汉武帝,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完全不同,此时的刺史已成为地方一级的行政长官。由于战乱不已,即使在魏国内部局势也不十分稳定。史书记载贾逵做豫州刺史时,曾说过一句话:“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这里的“摄”是收敛的意思。由此可见,军事斗争是当时的第一要务,监察工作只能服从服务于第一要务。如果各州都像贾逵那样扳倒一大批的贪官或不法官吏,很可能造成两军对阵之前先乱了自家的阵脚。因此曹丕关于推广豫州经验的话,只能是说说而已。
人格力量比虚设的制度管用
最后说一说蜀国的情况。在三国中蜀国国力最弱,监察制度也比较简略,但诸葛亮的人格力量弥补了上述的不足。
诸葛亮赏罚严明,而且能以身作则,这使他在蜀国享有很高的威望。马谡善于谈论兵法,诸葛亮很器重他,每次引见总是从白天谈论到深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王平的劝阻,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全面撤退。回到汉中,诸葛亮查明原因,挥泪斩了马谡,同时奖励了王平,把他提拔为参军,统领五部兵马。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兵败街亭,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随即上了一份奏章给汉后主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结果他从丞相降为右将军。这种做法,我们今天叫自觉实行责任追究制,现在有的地方实行责任追究还有阻力,可1700多年前的诸葛亮却做到了。
诸葛亮的人格力量还源于他很廉洁。刘备取得益州后,曾赐给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功臣每人金500斤、银100斤、钱5000万。这个数字作为一次性的赏赐是大的,但作为全部家产却是个小数,诸葛亮的全部家产大概只有这些。他在给刘禅的上表中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一家人可以温饱。臣随身的衣物用品,都是靠官府供给,没有其他任何来源。臣死以后,如果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他临死时在遗书中写明,只以随身衣装入葬,不用任何陪葬品。
表率的力量是无穷的。诸葛亮能够率先垂范,要比形同虚设的监察制度强上好多倍。有人统计,三国时期魏国发生过十二次农民起义,而蜀国只发生两次。这说明蜀国政治较为清明,腐败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得到遏制,所以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