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南湘阴县城西正街上,有一座四栋相连的宅院,是晚清时期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故居。因院内种有两株石榴树对着书斋,故名“面榴轩”。在这个灰瓦白墙的斑驳宅院中,有一副楹联悬挂于祠堂两侧的大门上,“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这副楹联是郭嵩焘据其家训“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而作...[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11-06
-
素以言近旨远、朗朗易诵而著名的《弟子规》,长期以来在读书人中拥有巨大影响。其“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一语,尤为彻透。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能做到立刻反躬自省,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倘若有,就要马上改过;如果没有,则要警醒自己时刻惕之、戒之,以免将来蹈其覆辙。 一个“省”...[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10-19
-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宋南剑州将乐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到洛阳拜师程颐时,留下了尊师重教的千古佳典“程门立雪”,流传至今,历史上亦称其为“闽学鼻祖”。 杨时45岁时在将乐县含云寺写下的《勉学歌》治家格言警句,通俗易懂,警戒意味浓厚,其中有: 愿...[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10-09
-
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合川钓鱼城内,屹立着七百多年前的一座老县衙,它就是南宋石照县衙。品味石照县衙的题匾、对联,我们既能感受到古人对清廉为官的追求,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深幽微。 石照县衙建筑在逐层升高的阶地上。位于县衙大门前的照壁以青石砌成,构成了县衙建筑的序幕。照壁...[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10-09
-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福建泉州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配享孔庙。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 诲人不倦。在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古城里,现在依旧保存有两座专祠,奉祀蔡清。其中一座为位于泉州府文庙西侧的“文庄蔡公祠”,大厅梁上...[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09-20
-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英雄辈出。南方的宋、齐、梁、陈,承袭了东吴与东晋的富足与安逸,社会风气日渐靡废,多行豪奢之举。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名将,不但作战“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而且作风人品俱佳,一生廉洁,家无余财。无怪乎毛泽东同志对其厚爱有加,在《南...[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09-06
-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中国的廉洁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尚书·皋陶谟》中就...[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09-06
-
承圣三年(554年),江陵沦陷,梁元帝在与西魏的战争中失败,一怒之下烧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声称自己焚书的原因是:我读书万卷,还落得如今这个下场,读书再多有什么用呢? 难道读书多真的能够把人读蠢吗?一千一百多年后,王夫之批评道,千余年来,没有人不憎恨梁元帝不悔改政治上的错误和...[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09-06
-
“教子要有义方”出自《朱子家训》,意思是说教育子女要有好的方法,可是教子的义方是什么呢? 《三字经》有一句话“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说的是有眼光的父母教导孩子,懂得遗财不如遗德的道理。古人已经把教育子女的经验、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这就是义方。 为人父母,责任重...[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08-21
-
朱轼者,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人,康熙进士,其时官职,乃浙江巡抚。朱轼抚浙,去冠盖,换民装,去街头,走走,停停,看看,听听,一日,但见一位妇女: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