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长廊

历史长廊

  • 湖南永州,人杰地灵,先贤辈出。舜帝、柳宗元、元结、周敦颐、陶铸等人,都在永州的历史上留下了灿烂一笔。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廉文化。 舜帝“德为先、重教化”的理念,“只为苍生不为身”的道德情操;柳宗元“轻君重民”,主张“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元结体恤民情、...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9-03
  • 清代吴骞《拜经楼诗话》讲述了一个明代宫廷豆腐的故事:明朝皇帝朱元璋曾想用每餐吃豆腐的办法大力提倡艰苦朴素、永不忘本的作风,甚至将其作为一种宫廷膳食规矩,以祖制家法传承下去,但好景不长,到了他子孙的头上,这每顿必有的豆腐就变味了。他的子孙们虽然保持了顿顿上豆腐的家风,但那摆上餐...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6-11
  •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朱德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处在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 三年困难时期,就在工作人员精打细算帮助朱德计划开支抚养十多个孩子时,有一笔巨款早就存放在德国,等着朱德去领。这是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写朱德传记的稿费。史沫特莱逝世...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5-29
  • 《左传》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由于特殊的职业属性的原因,自古至今,官员的道德缺失问题,往往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私德失守等败德行为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道德领域里的突出问题。 ‎  官德是指掌握一定政...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5-22
  •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古代多讲人治,不讲法治。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几千年前的《尹文子》就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法治理论。 有一次,田子、宋子、彭蒙三个人一起讨论历史。田子问:“尧时社会太平,这是为什么?”宋子说:“这是圣人治理的结果。”彭蒙说:“这不是圣人治理的结果,而是圣法治理的结...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5-18
  •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成功领导了世界禁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虎门销烟,在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与其说这是林则徐书写的一副对联,不如说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在禁烟斗争中,鸦片贩子惯用的且能屡屡得逞的贿赂手段在林则徐面前彻...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5-16
  • 为政要想清正有为无是非,拒贿也算一门“必修课”,而古代廉吏的拒贿“妙术”,对于我们不无启发。 唐代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向社会公布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5-10
  •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献公之子,由于宫廷争斗,曾流亡列国长达19年。公元前636年,他当上晋国国君。在位期间,晋文公对内大修国政,省刑薄敛,通商礼宾,拯寡救乏;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勤王事于洛邑(今河南洛阳),败楚师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盟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4-23
  • 近日,一位领导干部在警示教育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党员干部知止不殆。”知止,简单地讲就是知进退、明去留;殆,意指危险。知止不殆就是要清楚在哪里可以停、何时停,晓得在何处可以息、何时息,这样才能远离危险。 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国人都争着买鱼去送他,但公仪休却一概不受...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4-11
  •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凤栖原上,有一处西汉中晚期的家族墓地,以一座墓园为核心。该墓园的主人就是西汉著名的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 张安世,富有才华,武帝擢其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昭帝时,拜右将军,因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 身处政权核心...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2-04-05
首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尾页 共229条信息/共23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