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释义: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守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习于歪门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习于...[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16
-
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礼记·缁衣》 释义:君子不夸夸其谈,应以实际行动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16
-
行政问责制是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特定行政问责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对负有行政职责的行政人员的违法、失职及不当行为进行监督、质询并追究相应责任的制度。几百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行政问责方面进行着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建立了相应配套制度。 作为问责对象,许多国家的政务官和事务...[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16
-
一位博士家的毛驴死了,就去市上另买一头。成交后,他要卖主写份券据,卖主不识字,便请他代写。半天过去了,博士写了三大张纸,尚未写好。正如围观者所言:“博士买驴,书券三张,未有驴字。” 朱元璋最厌恶缛文繁词,面谕群臣写奏章时“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若过者罪之”。刑部主事茹太素很有...[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08
-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 西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全句译意为:嘴上说说并不困难,而真正做起来就感到困难。所以贤明的人总是务实而后求其功效,而不是只陈上空文就罢了。 [解读]“功效”或者说实绩、政绩都不是“徒陈空文”的事,而只有务实真干...[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08
-
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战国《孟子·离娄上》 人们都经常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基是国,国的根基是家,而家的根基则是每个人。 【解读】孟子这句话和《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对治国...[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08
-
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战国《韩非子﹒备内》 减轻徭役负担,百姓就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各级官吏借权势作威作福的机会就少了,各级官吏不借权势作威作福,人民就会感激君主的德政。 【解读】官吏往往借征发徭役之机,借助手中的权力强...[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08
-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战国《苟子·王霸》 治理国家的人能得到百姓为他努力耕种的,就富有;得到百姓为他拼命作战的,就强大;得到百姓称颂的,就荣耀。这三种应该得到的事情都具备了,那么天下的人就归顺他;...[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08
-
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在人的私欲还没有泛滥时就预先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好的风气就容易形成。 【解读】此句出自贾谊给汉文帝的上书。贾谊建议汉文帝,要推行道德教化,要从太子做起。因为太子是储君,而君主的善恶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乱;教化太子正...[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08
-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治教之用。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名例一》 道德和社会规范是政治和教化的根本,刑罚则是为政治和教化服务的。 【解读】道德教化是治本之策,固本之基。长孙无忌认为,刑罚只能治标,教化才能治本,不应停留在消极的惩罚犯罪、禁人不得为非上,而应当积极地提高...[廉政文化] 发表时间: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