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组刘邦的重臣,萧何创立了汉初的一整套制度。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他在任三年,按萧何制定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局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为汉初的稳定和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温这段史实,“萧规曹随”的做法,值得履新的领导干部借鉴。 今年是省...[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2-28
-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被贬官睦州后移治苏州,任苏州知州。尽管范仲淹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沉浮,一生出将入相,推行庆历新政,但在苏州的几年,却是他为“先忧后乐”思想做出的不可或缺的行为实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发人深省的话,足以穿越历史时空,绵延千年而...[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2-27
-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2-23
-
在距离福建省平和县旧县城九峰镇50公里的坪回田心村,有一座“永思楼”。这座土楼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永思楼”是楼主黄氏家族请“廉正公”曾萼更名而来的。 坪回田心黄氏家族人丁兴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土楼,楼门上题着“天宝金汤”四个大字。后来,黄氏子孙坐吃山空,家...[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2-22
-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时,财政严重亏空,贪污舞弊成风,百姓流离失所,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了巩固政权, 雍正皇帝任用一干能吏,实行税意改革,建立了封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反腐机制。 建立“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三朝宰辅张廷玉,处中央机枢之位,统筹全局,机敏练达,多谋善断。他因时而宜,致...[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2-20
-
对于短祚的西晋皇朝,它的存在,无非是各种封建帝制流弊的展览舞台:宗室相残、朋党为奸、外戚专权、佞臣得志、宦官作乱、后宫乱政、特权世袭、贪腐奢侈、卖官鬻爵、外族入侵……我们可以继续给这个孱弱的皇朝增加各样负面的词汇,即便古来令众多知识分子向而往之的魏晋风流,那些风流人物们,气节品...[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28
-
《国语·晋语》中记载,叔向去晋见晋国正卿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栾武子掌管祭祀,家中连祭器都不全,但却能发扬德行,遵循法...[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24
-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一名忠臣耿将,力挽狂澜,成为大清的一根柱石。曾国藩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坚持在历史中学习,在典籍中学习,毕生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在他一生的实践中,在他留下的家书、日记、奏折以及诗文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他无论做人、做官、做事,都能自修、自省,常怀自律之心,时刻...[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23
-
公元803年,监察御史韩愈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向唐德宗陈述了夏秋以来京畿一带“田种所收,十不存一……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坼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的悲惨景象。结果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县令。 唐代的阳山,是连州管辖的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县。初到阳山,韩愈就打了...[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18
-
明末顾炎武之《日知录》,索引历代旧事,褒贬本朝政治,一个”上下求索”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古代儒士形象跃然纸上。《日知录》一书,涉及政治与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许多思想,在今日看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效。兹记下其中关于廉政的思想两则,聊作闲读。 一.除贪。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顾炎武...[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