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顾炎武之《日知录》,索引历代旧事,褒贬本朝政治,一个”上下求索”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古代儒士形象跃然纸上。《日知录》一书,涉及政治与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许多思想,在今日看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效。兹记下其中关于廉政的思想两则,聊作闲读。 一.除贪。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顾炎武...[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16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虞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千百年不屈不挠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的廉政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正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15
-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尽心曰忠”。在封建社会,“忠”有小、中、大之分,分别指向皇帝、皇朝宗庙和天下苍生。忠与廉自古就是人伦道德、从政规范的重要内容,并在实践中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忠文化”。 近现代,“忠”的内涵不断扩大。如民主革命的伟大先...[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11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滥觞于商周,成型于秦,而到了两汉,则成一蔚然可观、典章完备之制度,其后陈陈相因、绵绵相续,影响至于今日,影响范围及于亚洲多国。盖因其制度完备、独立性强、职权极大,颇符合现代政治权力制约之要求。孙中山先生“五权分立”学说,认为中国古代权力划分为君权、考试、监察,...[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07
-
刘晏是唐代中期杰出的经济改革家和政治家,曾先后两次身居相位,总领全国财赋,为国理财20余年。刘晏从政的历史时期正是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落的转折期,战乱不止,兵连祸接,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百业凋敝,国家赋税来源大为减少。而各级官吏相互勾结,浑水摸鱼,中饱私囊,“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04
-
晚清的中国,腐败成风,但中国海关却以廉洁有为而著称,以至于被称为“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迹之一”。这个“奇迹”的打造者,就是受雇于清政府的英国人赫德。在他任总税务司的50年时间里,中国海关基本杜绝了腐败现象。他到底有什么诀窍呢? 制度严格。赫德针对当时清政府衙门普遍存在的贪腐现...[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1-03
-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如龙盘虎踞,扼海陆要塞,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明朝末年,明将吴三桂主动打开城门,清军长驱直入,“天下第一关”不攻自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加速了李自成大顺和明王朝两个政权的彻底灭亡...[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0-28
-
记者:说起苏洵、苏轼、苏辙,我们不禁感叹他们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父子三人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特别是苏东坡,还曾入选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的12位“千年英雄”。您怎么看苏东坡? 吴小可:这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林语堂先生所描述的...[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0-26
-
公案剧不但塑造了包公那样的清官,还塑造了一些秉公执法、智慧超群的良吏、能臣形象。他们当中首推河南府六案都孔目张鼎。 张鼎,《元史·世祖本纪》中记有其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以“鄂州总管府达鲁花赤张鼎、湖北道宣慰使贾居贞并参知政事”。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有淮西宣慰使...[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0-18
-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在著名的道教圣地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下,一位耄耋老人仰卧在病榻上,满含热泪的双眼注视着东北方向,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呼唤着:“茅山迎我!茅山迎我!”随即,溘然长逝。这位老人就是深受句容百姓尊敬和爱戴的知县徐九思。为表达对这位知县的敬意和纪念,百姓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