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清史稿》等书载,清康熙年间,曾任礼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在其晚年时,曾给家人立下一份家训,内容只有短短二十个字:“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对于“择交者不败”,张英告诫子女:在选择朋友、交际往来这方面,我看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最为深切。那...[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7-01
-
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原腹地,保存着一座历史长达一千四百年的古代县衙。它建于隋朝,历经六个朝代,至民国末年,共有二百多名县官在此任职。这就是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的新密县衙。 县衙坐北朝南,占地四万余平方米,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在大门正前方的屏风墙上,饰有状如麒麟的怪兽图案,大门两侧...[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6-29
-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苦,深感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残害。他说过一句话:“官非真儒,吏皆奸吏。”意思是说,官吏没有一个好人。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集权的皇帝,他连宰相也不要,大小事务都得由他这个皇帝亲自处理。但中央政府可以不要宰相,下面层层官府,总得要有官吏办...[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6-27
-
在距离福建省平和县城26公里的钟腾村,有一座占地十余亩的宫殿式建筑,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这就是乾隆皇帝拨专款所建的黄国梁榜眼府。 府邸坐东朝西,背靠溪平山,西朝望月山,北面远眺平和县著名的双峰山,南望为径仔山,从高处俯瞰,整座榜眼府确是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一块风水宝地。府邸以宫殿式的...[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6-23
-
河南省濮阳县档案馆内,现藏有两幅敕封给开州(今河南濮阳)人侯春、侯英父子的明代圣旨。侯氏父子均曾任监察御史,两幅圣旨的撰拟内容十分相似,标志着明代国家监察职能的空前强化,反映出封建社会后期监察制度的逐渐成熟和完备,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仍具有现实意义。 侯春,开州清河头村人...[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6-23
-
傅咸,字长虞,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东南)人。在西晋王朝任司隶校尉。这是一个负责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各郡官吏的重要职务。“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傅咸上任之始便坚定地表示,要对“贿赂流行”的弊端严加整治。当他得知廷尉高光、河南尹何攀等人有违法乱纪行为,便不顾这...[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6-08
-
古颍州(现安徽省阜阳市)西湖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并称中国三大西湖。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任颍州太守时,曾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写下了“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著名诗句,可见当时颍州西湖的名气和地位。在颍州西湖北区的情人岛上,还建有一座五层阁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6-07
-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收录了描写王安石的两篇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前者或许意在说王安石的诗名才学不亚于苏轼;后者则是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6-02
-
毛泽东反腐为什么能事半功倍 打铁先需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者,才能自觉而坚决地反腐败。 大量事实说明,在清正廉洁与反腐败斗争上,毛泽东有超人之勇气,真乃古今之罕见,全党之表率! 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腐败恶...[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2-18
-
明成祖初当皇帝时,周新任监察御史。成祖命他“主察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担此重任后,他秉持大义立朝,“不畏权贵,多所弹劾。”致使京城“贵戚震惧”,将他这个御史视为“冷面寒铁”。 周新惩恶肃贪,政绩突出,被擢升为浙江按察使,成了封疆大吏之一。消息一传到浙江,久...[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