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长廊

历史长廊

  • 中国古代有许多教导官员如何为政的书,其洋洋大观者如《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贞观政要》等,纵横捭阖,上下古今,畅言为官为政之道,颇多警世恒言。至其小者,虽为短什小文,但执一而论,亦多惊警之语。 三国魏大将李通之孙李秉所著《家诫》,虽然不足二百字,却堪称为政箴言。“为官长...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9-06
  • 大文豪苏轼爱民为民,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人称苏贤良。周纲《苏轼九章》这样写苏轼:“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 民心政绩,造福百姓。苏轼为官四十年,每到一处都能广交朋友,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扶危济困;集思广益,问计民众;科学施政,造福...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9-05
  • ■开场白   海瑞,号刚峰,应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一生啊,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大清官”。具体化为二十八个字——“敬贤读经,明辨笃行,无私爱民,勤政革新,俭朴清廉,反腐奉法,刚正坚韧。”所以他受到广泛的欢迎。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把他神话了。比如说在明...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9-02
  • 陈云,素有共和国“掌柜”之赞誉。 出身苦寒的陈云并没有对金钱产生强烈的渴望。陈云去世后,身边的工作人员替他整理财产:他临终前的月工资是1336元,各项补贴约250元,每月上缴所得税31.05元;按照国家规定,他从当年5月份起就不发工资和补贴了,家属可领到十个月工资的抚恤金,再加上不到两万元...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9-01
  • 《史记·管晏列传》写了两个春秋时期的著名宰相——管仲与晏婴的故事。初读的时候,还以为司马迁将管仲与晏婴合传是因为二人皆是有功于齐的名相,后细细品味,方悟出司马迁之深意。 司马迁写管仲,是以“鲍叔让贤”和“管仲为政”为主要内容,突出的是管仲之才,而写晏婴则是以他的“赎贤”、“荐...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8-31
  • 自唐朝以来,有一位清正为民、情系百姓的好官,舒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潜山县)人民历代予以尊崇和敬仰,将其在舒州业绩与牌位(或形象)供奉于名宦祠,岁岁祭祀,年年礼拜,以抒发拥戴之情。他,就是唐朝舒州剌史——李翱。 奋力抗灾 安业于农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李翱赴任舒州剌史,刚一到任,...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8-30
  • 郭琇(1638-1715),字瑞甫,号华野,即墨城郭家巷(今属即墨镇)人。他的官场三部曲:廉洁勤政——贪污贿赂——勤政廉洁。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经过十年寒窗,他三十三岁如愿以偿考中进士,被分配到江苏吴江当县长,上任之初,他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体察...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8-29
  •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应当是地方官员的追求。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则是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为官者的鞭挞。读唐代孙樵《书何易于》一文,深感唐代四川益昌令何易于坚持的“四不”,颇给人以教益。 “不屈从上命”。上令下从、服从领导,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若不分是非、...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7-07
  • “一人得道鸡犬也要升天,我伯伯不是这种人,他也看不惯这种作风。” “他心里装的除了他的理想以外,就是他的人民,他好像不考虑其他的。” “他常常教育孩子们,不能随便接受人家的东西。” 彭德怀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赤贫出身的元帅,是性格最为刚烈的一位元帅, 是唯...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7-06
  • 山涛字巨源,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入仕三十余年,官至司徒,位极人臣,《晋书》和《世说新语》记载:山涛在选人用人上眼光精准、堪称一流,在为人处世上清廉节俭、谨慎低调,当时的皇帝称他“道德为世模表”。 贤吏山涛 德才兼备 伯乐再生 ,举无失才。山涛掌管选拔官吏重任十余年,前前后后选拔...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1-07-04
首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尾页 共229条信息/共23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