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长廊

历史长廊

  • 对自己,毛泽东近乎苛求。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穿的衣服,从内衣到外衣,从上衣到鞋袜,全是补了又补。有的单衣补丁太多,都成了夹衣。开国大典时定做了一套中山装,以后10多年再没有做新的。转战陕北时,他一直吃“二米饭”(小米、大米合起来做);进城...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1-03
  • 夏原吉,字维,祖上是德兴(今河北涿鹿)人。因发愤攻读,被荐入太学。由明太祖朱元璋选拔为户部主事,后历建文、成祖、仁宗、宣宗等五世,官至太子少傅,一生廉洁清正。 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有司治理无效,成祖命夏原吉去治。他“请循(大)禹三江入海故迹,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28
  • 傅咸,字长虞,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东南)人。在西晋王朝任司隶校尉。这是一个负责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各郡官吏的重要职务。“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傅咸上任之始便坚定地表示,要对“贿赂流行”的弊端严加整治。当他得知廷尉高光、河南尹何攀等人有违法乱纪行为,便不顾这...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21
  • 东汉末年,国家的最大一害是宦官。 公元147年,汉桓帝登上皇位。因为他年幼,外戚梁冀代摄朝政,垄断王权。待小皇帝长大后,他要执政,便依靠一批宦官消灭了专权的梁冀集团。 在这场权力争夺中,因为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唐衡等5人,建有殊功,朝廷特“赐钱各千五百万”,并同日封侯,由此被称...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18
  • 春秋时期,地处中国东南地区的吴、越两个诸侯国的争斗,历时20余年(公元前496—公元前473年)。最后,以越国灭吴国而告终。导致吴国败亡的原因很多,其中,吴国太宰伯嚭的贪贿是重要原因之一。 先是公元前496年,吴、越战于李(今浙江嘉兴),吴兵大败,吴王阖闾受伤而亡。其子夫差继位后,立志为...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18
  • 一部《十五贯》,牵动万人心。为民伸冤的苏州知府况钟历史上确有其人。 况钟字伯律,号龙冈,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人。他屡试不中,以小吏起家。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诏选“廉能有为”的官吏出任知州郡长官,况钟经人推荐被任命为苏州知府。他为人精明,办事干练。在任期间,体恤民情,除暴安...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14
  • 公元1565年的深秋,通往北京西市的路上,层层重兵守卫着一排排囚车匆匆行去,蜂拥而来的人群持酒狂饮,沿途狂呼,庆贺严嵩之子及其爪牙在西市处斩。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直到百年之后京都人尚记忆犹新。 一年之后,人们又在江西的一块墓地里发现了一具瘦骨嶙峋的尸首,经认证是严嵩。曾经横行于明...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14
  • 清初的康熙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少有的开明君主。他在位期间,特别重视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他曾多次讲道:“每念民生之休戚,由于吏治之贪廉”。在整顿吏治方面,康熙帝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严格官吏考核制度 明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分为考满与考察两种方法。考满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种...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11
  • 王尔烈是关东辽阳人,在乾隆、嘉庆年间为官。他有才而廉明,博得“双肩明月”之誉,嘉庆帝称他“老实王”。这里面有好多故事。 有一年,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京。嘉庆问他:“老爱卿家境如何?”他答:“臣家有茅屋三间,里面半藏农器半藏书;还有薄田数亩,那是一望春风一望雨啊!”嘉庆欢喜地说:...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11
  • 窦光鼐字元调,号东臬,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1742年)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之路。其一生历任庶吉士、编修、左中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浙江学政、吏部侍郎、署光禄寺卿、宗人府府丞、礼部侍郎、左都御史等官职,仕宦生涯屡起屡扑,又屡扑屡起,而此则多因其为人耿直、得罪重臣同僚所起。 窦...
    [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10-11
首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尾页 共229条信息/共23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