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刘向在《新序》一书中,讲了一个赵鞅悲叹无人指斥自己过失的故事: 春秋末年,赵鞅任卿相的要职,执掌赵国的权柄。有个叫周舍的人,站在府门前,伫立了三个昼夜。赵鞅不解其意,遂上前诚挚询问:“先生有何见教?”答曰:“人贵自知。如今您位高权重,听到的多是一些奉承的话,这对您执政不利。...[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19
-
古时有一眼著名的泉水,位于广州城外20里一个叫石门的地方。此地是出入广州的古道必经之处,水绕山环,风光秀丽,加之路旁有清澈甘润的泉水,路人行至此处免不了驻足休息,掬泉解渴。在这诸多旅人之中,不乏前往广州赴任的大小官吏。他们每到此地,也同样下马下轿喝碗泉水再赶路。当时的广州是重要...[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17
-
在陕西岚皋,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廉政思想,并以民谚民谣等鲜活的形式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将廉政思想传扬开来。 人民历来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深恶痛绝,岚皋百姓以民歌的形式对贪腐恶行进行了深刻揭露和鞭笞。清朝中期流行的岚皋民谣《单看钱不钱》中“有理5...[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17
-
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主父偃飞速升官和一朝遭诛的事颇耐人寻味。 主父偃是齐临淄人,先学“长短纵横术”即战国纵横家那一套纵横捭阖的游说之术,后来又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学问大有长进。他在齐国诸侯王子弟间活动,以求一官半职,但因受到其他儒生的排挤,未能如愿。家中贫穷,无以为...[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15
-
张释之,汉文帝时的廷尉(即大法官),以守法直谏为世人所称道。一次,汉文帝乘舆出行,正经过中渭桥,突然,一个人从桥下急匆匆窜出,惊吓了马匹。汉文帝大吃一惊,派骑兵将那人捕获,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了解到那人是从长安县(京兆尹的属县)来的,听说天子车驾经过,就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他...[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15
-
明成祖初当皇帝时,周新任监察御史。成祖命他“主察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担此重任后,他秉持大义立朝,“不畏权贵,多所弹劾。”致使京城“贵戚震惧”,将他这个御史视为“冷面寒铁”。 周新惩恶肃贪,政绩突出,被擢升为浙江按察使,成了封疆大吏之一。消息一传到浙江,久...[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13
-
【典 故】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07
-
明朝的清官中,杨继宗堪称为佼佼者。他居官于天顺(1457—146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三朝,那时的官场已不似明初之严整,官吏贪黩渐成风气,杨继宗却身处其中,不为之所染,以至当时掌权的太监汪直都承认:“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杨继宗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把...[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07
-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原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掌兵权。33岁那年(960)。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当了17年皇帝。 宋朝建立前的半个世纪里,中原如走马灯似地换了五个朝代。天下大乱,谁有了刀枪,谁便可称霸一方。甚至当皇帝。无论是当地方官,还是当武官,...[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01
-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历史长廊] 发表时间:2010-09-01